12.01.2013

Cicada《邊境消逝》 5. 當叢花毅然綻放 MV

 

在發想這些以西海岸為題的曲子時,我在「定位作品的觀點與立場」這階段困了很久。越是多認識了一些,就越難以單一面向的論述出發;明明內心那麼波濤洶湧,卻不知道從何說起。也許是因為所有事情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於是也無法理直氣壯地評斷任何人。 

琢磨一陣子後,終於找到一個比較踏實的立場,也就是運用同理心,以音樂、身體、影像去呈現這片土地的心路歷程;透過「想像自己就是這些事物本身」,找出不同的思考路徑。我抱著有點接近天真的心情想著,如果有越多人願意一起想像那些人事物的感受,也許可以有更寬廣多元的發展空間吧?

對於這支MV,我自己的理解是「探視你的處境,將你的感受移轉到我身上,我們一同承擔」。如果在訂下每個決策之前,都能以這樣的想像力出發,我們的生活會不會更接近理想中的樣子呢? 

Cicada《邊境消逝》 4. 阿拉貝斯克計畫 v2

 

「阿拉貝斯克」是一種樂曲類型;「阿拉貝斯」則是芭蕾的動作,兩者翻譯不同,但都是法文「Arabesque」。兩年前的首次演出,我們以舞蹈劇場的元素將專輯音樂轉化為一個與愛有關的故事;今年的「阿拉貝斯克計畫v2」再度回到THE WALL,同樣是由王又禾執導與編舞,邀請六位劇場工作者一同加入,包括演員張昌緬、洪健藏、彭若萱、盧以恩,舞者崔尹,以及參與過前次計畫的陳宏菱。藉由重新以身體詮釋專輯音樂,帶領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聆聽屬於這片土地的聲音。

Cicada《邊境消逝》 3. 回返:邊境消逝之後 Coastland Revisited

 

人生真的很奇妙,許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在誤打誤撞的狀態裡慢慢累積出來的。就像四年前,只是想錄一張小小的作品集送給朋友們,結果變成手工一千張EP,還一路到現在發行了第四件作品;三年前的某天,開始想到西海岸的濕地拍照,竟就漸漸匯聚成這張專輯;而這支影片,也是在許多天馬行空的討論之中,重新走回那些帶給我們靈感的地方,由專輯製作過程的紀錄,追加為十五分鐘的紀錄片。 希望這支影片除了讓大家聽到專輯曲目之外,也能感受到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情感。

感謝伯勛非常辛苦的走訪這麼多地方,捕捉到如此美麗的景色,同時也謝謝朱四郎與劉展廷陪我們四處奔波,還有黃尖與我姊姊Sophie的翻譯、Jason的聲音處理。謝謝大家的熱情協助。

4.07.2013

Cicada《邊境消逝》 2. 西海岸

小時候,我們全家常從高雄往北遊玩,每當高速公路塞車時,便會改走西濱公路。在那些或長或短的路途中,我總是望著窗外發呆,一片一片的稻田、鹽田或魚塭映入眼簾,甚至還會幻想自己可以與那些瞬間閃過的打水機一起游泳。

我一直沒有特別偏好豔陽下的金黃沙灘。對我來說,臺灣西部那些在灰色天空裡飛翔的鳥兒、挾帶細沙的鹹鹹海風、錯落的小房舍以及緩緩流動的溼地,對我來說,就是最美麗的沿岸風景。

大學的最後一年,我一心想考北藝大的研究所,明明還沒從輔大畢業,就搬到竹圍的淡水河邊。我每天在河邊慢跑散步或發呆,四年下來,幾乎所有的音樂創作都是從那片紅樹林以及與海交融的河水中孕育而來。2011年,趁著畢業前的最後空檔,和幾個好朋友一起走訪西海岸,從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一直到嘉義與台南,而《邊境消逝 Coastland》便是取材自其中幾個美好的時刻。

這張專輯的曲目為:沿著風與沙 Flying Sands/當羣鳥掠過天邊 Flapping Wings/在海與土地之間 Close to Wetland/那些逝者彎曲的倒影 Withered Reflection/當叢花毅然綻放 Blooms in Dark/匯流向海 into the Ocean,描寫的是這片土地歷經豐饒、頹圮與重生的過程,同時也可以視為一趟由城市走往西海岸的公路旅行。

1.20.2013

Cicada《邊境消逝》 1. 沈潛

創作一張以土地為主題的專輯,這個念頭在我腦中已盤旋四年之久。

兩年多前,原以為這份心願將在當時的另一個樂團實現,卻因為種種變故,讓這張專輯的計畫繼續滯留在心中。不過,現在回過頭來看,才發現這痛苦的磨難,其實是老天送我的禮物。如果沒有經過這段日子的苦思與沈潛,就在當時以那樣未經轉化的手法,透過直接的文字,以及憤怒或惆悵的旋律創作,我想也會是不夠切合本意的作品吧。

畢竟關於土地議題,想說的永遠說不完,能說出口的也不一定可以涵蓋整體。這一切都太難、太沉重了,即便已盡力捕捉我所能理解的部份,釋出所有感性與能量,還是會質問自己,究竟能做到什麼?甚至懷疑,目前的自己有資格處理這個主題了嗎?

尤其,當我看得越多、了解得更深入之後,便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站在特定立場,給出單一的論述。但是一張專輯能談的終究有限,若無法確立最基本的立場、無法找到一個能夠說服自己也說服他人的自信,根本做不出真誠的作品。所以我只能繼續收集腦海中的旋律片段,慢慢等待自己想通,就這樣度過了三年。

直到2012年的某一天,和好友小子聊到這些想法,我突然被敲醒了(天哪!謝謝小子)。原來現階段的我只要能專注於描繪自己所觀察的現象,也就已經足夠。如果給不出明確激進的立場,那就用溫和的口吻請大家不妨聽聽不同的聲音;如果看到的是一片無法歸結的混亂,那就用音樂捕捉這樣的狀態。於是,我終於動起來了。去年下半,我每天下班後,固定從晚上九點寫到半夜一點,早上八點起床後,再花半小時細修前一晚新編的部份。腦中隨時都是旋律,像在跑馬拉松一般,想停也停不了。我想,這就是身為創作者最幸福的時光吧。

4.23.2012

Cicada《一起走吧》3. 封面

《一起走吧》同樣延續以畫作為封面的作法,這次邀請的藝術家是羅喬綾以往我們都是在音樂完成之後,再尋找特質相近的藝術家合作,這次的做法則比較特別。

還記得第一眼看到羅喬綾的作品,我就徹底被迷住了(大概只差沒用娃娃音說出好可愛之類的話吧)。當時我正被一堆艱澀的理論弄得頭昏腦脹,她的作品讓我重新感受到繪畫那純粹美好的一面。我一直將她的作品放在心中,默默期待未來能有合作的機會。

兩、三年後的這段日子,當我整理著零碎的鋼琴Demo時,眼前突然不斷閃過她的作品,越看越覺得好像不只是可愛而已。也說不上是為什麼,似乎就是有一股力量牽引著我。我一邊彈琴,一邊揣測那些調皮的神情背後藏著什麼,同時也逐漸連結到我想描繪的少女主題。自然而然地,這些畫作陪伴我寫出幾首風格較為不同的曲子。